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中国教育报〗供给侧改革下培养高素质应用创新人才

作者:罗锦银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7-03-21 点击量:

    作为全国唯一的一所以纺织命名的大学,武汉纺织大学以培养行业和地方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己任,承担着为湖北乃至中南地区区域经济和纺织行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与人才保障的重任。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探索和质量文化积淀,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立身之本,建立了“多倍捻”人才培养模式。(把纺纱中“多倍捻”技术的概念应用到人才培养过程,通过系统改革设计,用更大“捻度”形成合力,提高培养高素质应用创新人才的强度)即通过建立“大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了“23451”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和“115N”质量保障机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将知识、实践、创新、创业、阳光、诚信、合作等要素融入人才培养过程,致力于培养适应纺织产业发展需要和服务区域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坚定理想信念、丰富学科知识、较强实践能力、创新合作精神、阳光诚信品格的“知识、能力、品格”协调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着力建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和学生需求的人才培养谈不上质量。学校注重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研究,重视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以及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学校成立教授、学生、政府、行业、校友等专家成员组成的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对全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按照“选好苗、育好才、就好业、扶上马、送一程、管终生”的“大人才培养”理念,协同招生——培养——就业——校友四个环节,完善实施选苗(招生)、培养(教育教学)、职业(就业)、校友工作贯通工程,构建“大人才培养”体系。协同拉好“五条链”:人才链、专业链、产业链、创新链、落实链,人才服务专业,专业嵌入产业,产业哺育专业,专业调整创新,创新激发人才,落实保障质量。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大力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急需的各级各类人才,努力破解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兴趣不高的难题。

    经过不断研究与实践,武汉纺织大学创新地提出了“专业嵌入产业链,产业哺育专业群”的开放办学思路,构建以学科专业“双向嵌入”、课程结构“三类贯通”、实践教学“四方协同”、质量监控“五评保障”、师资队伍“一元为本”等为核心的“23451”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按照“一学院一品牌、一专业一特色、一学生一方案”的人才培养思路和审核评估“四个度”的要求,要求各专业根据学校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进一步凝练专业特色,在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方面大胆探索和改革。

    学校大力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列入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每个专业设置不少于4个学分的创新创业类必修课程。制订了《武汉纺织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案》,以创新创业课程平台、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和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为重点,构建“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并从组织机构、师资队伍、资金和服务等方面予以保障。

     强化质量意识建立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和质量文化积淀,学校建立了“115N”质量保障机制。以“大保障文件”(《武汉纺织大学保障教学中心地位的实施意见》)为核心,围绕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开展了“评教、评学、评专业、评课程、评管理”的教学质量“五评”工作,引入社会第三方机构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强化评价结果的运用,形成了武汉纺织大学本科教学质量自我评价及持续改进机制。

    为落实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标,学校提出并推动“人才培养链”上的质量监控体系。制定了武汉纺织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本科教育教学主要环节工作规范》《专业设置与调整管理办法》《招生计划的分配办法》,将学校的办学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严把学生考试、毕业出口关和教师入职进岗的入口关,倒逼教风和学风改进。将教育教学的环节分为五个部分,从教学各个环节程序规范和任务要求的角度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执行。建立了“五评”质量监控工作办法,将专业评估作为常态工作来抓,以评促建,通过评估对各专业进行调整和改革。学校撤销了教育技术学专业,停招了法学、会展经济和行政管理等专业,2015年对15个新专业建设情况进行全面评价,环境科学等4个新专业予以整改。制定了课程评价标准和评价实施方案,在优质课程,精品课程的评审基础上,重点开展公共基础课程和人文通识课程的评估工作。人文通识课以产业背景和学生兴趣为导向,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强调基于产业链需求,贯通产业链科学知识和前言知识。

    一直以来,学校将教学质量保障作为“一把手”工程,形成了书记、校长、教学指导委员会为首,院(部)为主体,基层专业负责人、各教学小组和学生信息员为基础的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坚持领导和教学督导看听课制度,发挥同行评教作用,常态化监控整个教学过程。由教务处和院(部)教学督导组形成院校两级督导和40名专家、学者和教授组成校级质量管理和质量监控队伍,强调考核结果评价运用。

     产学结合深入协同推进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学校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纺织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对教育教学全过程进行综合改革。大力推进试点学院以及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的教学改革,现代纺织学院入选湖北省高校改革试点学院,通过“三改革一完善”,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特色院系建设、高校协同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四位一体”的改革目标。试点学院探索学分制、小班制、导师制、书院制、信息化、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四制两化”有效模式。进行了校企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协议的签署,以及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企业导师建设交流和探讨等活动,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改革的内涵。大力构建人才培养合作基地,2016年确定15家单位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联合培养单位。在实践环节上,按照“3+1”的模式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学院按照认识实习(第1、2学期)、行业认知(第3、4学期)、专业实践(第7学期)、毕业设计(第8学期)的4个阶段开展企业认知实践及实习,并将就业与实习实践相结合。

    学校采取到企业找课题(项目)的“师、企、问、题”和带着项目(课题)进企业的“题、企、做、用”相结合的方法,要求一个学科(学院)对接一个行业(企业),一个专业(系)对接一个企业(院所),一个教师要对接一个企业的生产环节或研发方向。学校制定配套政策保障,实施了中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计划,在科研院所、企业设立教师工程实践基地,重点选派工程应用学科青年教师参加为期半年左右的工程实践能力培训或挂职锻炼,深度融入产业链开展社会服务,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帮助他们在培训学习中熟悉生产实际、了解新需求、把握新方向,提升专业实践能力,补好生产实际这块“工程实践短板”。

    学校全面实施“人才培养创新模式计划”。重点抓好教育部门“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项目,扎实推进“湖北省拔尖人才培育计划”和“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试点项目,建设了一批校级“卓越人才试点班”,如“纺织工程自强班”“机械铁人班”,企业冠名的“服装工程以纯班”“轻化工程润禾班”等。目前,各类试点班已在专业和校内推广,取得了一定的培养成果。今年3月12日是“铁人班”成立10年纪念日,23名首届“铁人班”学生返校,向母校交上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在他们中间,有将茶叶卖到欧盟的年薪百万创业典型张佳,也有刚满30岁就成为格力海南分公司业务副总的代全成……23人每个人的经历都鲜活生动。

    通过不断努力,学校培育出了一批在湖北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优势专业、品牌专业。如: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轻化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会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等7个省级品牌专业,共获批8个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5个省优势和特色学科,“现代纺织技术”和“时尚创意与文化”两个学科群被推荐列入湖北省“十三五”省属高校特色学科群立项建设。先后荣获国家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4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门课程入选国家级别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课程入选国家级别精品资源共享课。

    近年来,武汉纺织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获得了社会企业的高度认可。国内大型高科技公司、稳健医疗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李建全表示:“纺大很多设计和课题都是特别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在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方面也相当有成果,纺大毕业的学生能很好地做到‘学以致用’,非常符合企业用‘才’的需求。他们的实干能力很强,也能沉住气,是令人放心可用的人才。”(武汉纺织大学副校长 罗锦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