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中国教育报〗武汉纺织大学:建强教师队伍 打造事业发展新“引擎”

作者:刘戈 郑婷 来源:武汉纺织大学 发布时间:2022-09-22 点击量:

“祝福王教授和其他老师,教师节快乐、永远健康!”9月8日,在武汉纺织大学(以下简称“纺大”)庆祝第38个教师节活动中,2020届毕业生肖成通过视频给纺大王晓广教授送出了节日祝福,王晓广教授激动地说:“看到自己的学生成长为企业技术骨干,内心骄傲又满足。”伴随着鲜花与祝福,荣休教职工、学校“最美教师”、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负责人、年度教学质量优秀奖获得者等九组教师和职工代表走上舞台,接受来自纺大的表彰。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近年来,纺大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扎实推进“人才汇聚高地工程”,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通过“引育并举”吸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组建了一支高质量教师队伍,充分激发了学校干事创业的澎湃活力。

创新举措 加大引才力度

2021年,从澳大利亚归国的青年学者刘清涛夫妇加入纺大。他们在海外求学工作生活十余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直盼望早日回到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刘清涛说:“之所以把纺大作为梦想起航的地方,是因为这个平台能让我们真正发挥特长。”

在了解到刘清涛夫妇的回国意向后,学校专门指派工作人员,宣传学校人才引进政策,多次商讨教科研规划,努力解决他们回国后工作生活面临的困难。学校还协助刘清涛夫妇建立实验室,安排好平台建设经费,实验项目需要的相关设备仪器也提前预订完成并陆续进场,人才进校就按下科研“启动键”。

为了发挥高层次人才引领示范作用,学校扎实推进“人才汇聚高地工程”建设,出台了《武汉纺织大学人才引进实施办法》等制度,进一步明确人才引进待遇和考核目标,加大引才力度,从平台、项目、经费等方面给予优秀人才大力支持,倾心打造留人环境。

在引进我国高性能纤维及其非织造布领域的专家王桦教授的过程中,学校用了两年时间与之交流,承诺加强平台建设投入、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并提前组建好有几十名硕博士的团队,最终用心打动了专家。加入纺大后,王桦“多干事干大事”的愿望逐渐成形——组建了“前沿纤维研究团队”,获批项目15项,其中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荣获中国纺织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湖北省“武汉英才”产业领军人才荣誉称号。团队科研业绩突出,近期正在推进常规低熔指聚丙烯熔喷非织造材料的产业化转化,预计带来约1亿元的投资。

经过三年的努力,学校人才聚集效应倍增,仅2022年上半年便引进了国家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省级人才等学科带头人、骨干人才和优秀博士110余人。

厚植沃土 培育骨干力量

吕永钢原是重庆大学生物学和生物医学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的博士生导师,毕业于纺大的他选择回校发展,一方面源自内心的母校情结,另一方面则是看中学校提供的广阔舞台。“学校让我自主建立研究团队,帮我在力学生物学与再生医学方向不断深入探索。学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是我们的坚强后盾,促使我们把研究方向与学校的纺织特色结合起来,开展具有产业化应用的科研转化。”谈及加入纺大的历程,吕永钢满是创业豪情。

武汉纺大坚持“引育并举”,努力为人才搭建多层次职业发展平台,分级分类管理,通过各级人才项目申报和立项资助的方式,大力培育骨干力量。一是依托“阳光学者计划”项目助力青年拔尖人才、特聘教授和杰出学者迅速成长为专业骨干、学科方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二是依托湖北省人才项目助力学科领军人才和青年学术英才快速成长。三是针对新引进的博士,实行“双团队”制度,即同时加入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在解决科研经费问题的同时帮助他们站稳讲台,让他们能安心从事教学与学术研究工作。

为引导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武汉纺大实行“一人一议”的个性化合同,拟定“必选+自选”的任务清单,还为教师成长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以评选“卓越教学奖”等措施鼓励教师专精教学,组织国(境)内外访学研修助力教师开展科研。学校连续九年获评湖北省“博士服务团”工作先进单位。

搭建舞台 汇聚发展伟力

2021年4月,博士后出站不久的朱泽策加入纺大,通过对职称评审的了解,他在评聘之初提交了副教授的申请。而学校却让其通过参加“绿色通道”,凭借获批的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朱泽策经过学部的答辩后顺利晋升教授。

打造人才汇聚高地,改革人才评价制度至关重要。学校大力探索绿色晋升通道制度,为业绩成果特别突出的学者设置绿色通道,完善分类评价标准,同时将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到各学部,打破了“一把尺子”的统一标准,鼓励教师在学部内竞争。在2021年公布的24名新晋教授中,有8人属于破格晋升,大大激励了年轻教师沉下心来成就一番事业。

纺大不断优化体制机制,盘活人才优势,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充分激发了教师活力。在湖北省教育部门主办的“寻访荆楚好老师”评选活动中,纺大有四位教师获此荣誉,为学校教师队伍蓬勃发展写下了生动注脚。

“2018荆楚好老师”刘侃教授是学校电子与电气学院院长。他结合高校科研工作实际,打造交叉学科团队,为学术科研提供创新平台。教学方面,他当好指路人,鼓励学生“玩出花样”,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2019荆楚好老师”王栋教授是纤维新材料领域专家,海外学成归来,怀着一腔热血报效祖国。他带领师生攻克纺织材料领域“卡脖子”技术,只为在高端领域写下中国人的名字。“2020荆楚好老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梅顺齐将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工作和专业建设中,在机械工程学科领域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同时,严谨治学、精心育人,为国家培养了100多名硕士生和博士生。

“80后”副教授曹根阳的成长轨迹是学校“教师队伍”发展的缩影。从教18年,他的身份有辅导员、教师、科研工作者、大赛指导、企业“科技副总”、“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团”成员……更难得的是他样样都干得好:做辅导员,他创设的“三级管理法”被全校推广;当教师,他在课堂上挖掘出许多科研新苗,首次带赛,便带领学生拿下“挑战杯”全国特等奖;做科研,他加入徐卫林院士团队参与研制嫦娥五号“月面国旗”;挂职企业“科技副总”,他被湖北省组织部门全省通报表扬,并作为代表在表彰大会上发言……2022年,曹根阳被评为“荆楚好老师”,鼓舞着更多青年教师以此为标杆,扎根岗位,写就个人事业发展与教学科研创新的精彩篇章。

日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了2022年度集中接收申请项目评审结果,学校有30余个项目获得立项资助,获资助数量创历史新高。其中,中青年教师获资助项目占87.5%,成为科研队伍的主力军,充分彰显了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重要意义。学校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建设,统筹各方资源为教师团队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不断激发教师深耕教学及开展科技创新的潜力与活力。未来,学校将继续以人才为发展引擎,构建完善的人才管理与培育体系,凝心聚力开启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新征程。

中国教育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2-09/22/content_614331.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