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劳动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是不可缺失的重要一环。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要把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抓手,广泛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积极构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体系。
青年如朝日,青年兴则国兴。当代大学生,大多出生于00年前后,是最充满朝气和活力,最富有创新精神的群体,如何把劳动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近年来,武汉纺织大学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大力培植“三种精神”,把劳动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中,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交出了劳动教育的“纺大答卷”。
一、这份答卷,重在培植传承劳动传统文化精神
中华民族具有勤俭自持、耕读传家的传统美德,《朱子家训》有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劳动之美,让历代文人墨客以“劳动”为题材,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悯农》《清平乐·村居》《蜂》《田舍》等均饱含对劳动的赞美之词。
“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2019年,武汉纺织大学先后出台了《武汉纺织大学人才培养能力提升行动(2019-2021)》和《武汉纺织大学本科生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劳动实践育人功能,大力弘扬劳动精神,系统完善劳动教育模式,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鼓励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旗帜鲜明地反对不劳而获、贪图享乐、崇尚暴富的错误观念,使“劳动光荣”意识深入人心,实现第一课堂和劳动教育深度融合。
“头戴草帽,挽起裤脚,卷起袖子,弓着身子,左手握秧,右手插苗,行走在田间地头,顶着炎炎烈日,更加体会到了劳动的辛苦与收获的不易”,家住利川市南坪乡大罗村的经济学院朱宝同学,在参加耕种后如是说,“‘一粒一米来之不易’,一年的丰收就是从一棵秧苗开始的,需要精耕细作,才有饱肚富足”。而经济学院李舒嫚同学参加春耕,则是与家人一起采茶,“手提竹篮,穿梭在茶树之间,将枝桠间翠绿的嫩芽收入筐中,家人们一起有说有笑,听父辈讲故事,与他们话成长,春耕让我和家人的关系更加亲密”。
感受传统文化、聆听劳动故事、体会劳动之美,同学们爱上了劳动,主动去参与劳动,一次次心灵的洗礼,在腰酸背痛间感受爱与亲情,在劳动换位中体会父母的不易。
二、这份答卷,重在培植坚韧不拔的执着精神
中华民族历经沧桑,经受生死存亡的考验,磨砺出坚强乐观、百折不挠的民族特质。武汉纺织大学学子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传承了独特的青春特质,这是一种笃志好学、勇于创新、拼搏进取的特质,这是一种困难前坚韧不拔、自强不息、披荆斩棘的特质,体现了新时代青年敢想敢干、不胜不休的蓬勃朝气,也蕴含了纺大人崇真尚美的质朴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对化工学子张世庆“要能吃苦、要好好干”的嘱托言犹在耳,学校大学生“苦干精神”实践团应运而生。“苦干团”把培养大学生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奋斗精神,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实干精神,服务社会、克己奉公的奉献精神,勤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自律精神为己任。“苦干团”入选湖北省共青团团课优秀案例,获评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在“苦干团”的带领下,苦干实干精神在学校蔚然成风,2019年,团员肖可欣入选《人民日报》国家奖学金百名获奖学生代表名录。
2019年12月12日,是机械学院“铁人班”第一期开班14周年的日子,这一天,第五期“铁人班”启动仪式隆重举行。无论寒冬还是酷暑,“铁人班”学员每天坚持锻炼身体、诵读论语,即使疫期也不曾中断,“铁的信仰、铁的身体、铁的意志、铁的纪律、铁的本领”的铁人精神在学生群体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已开展四届的“把最美纺大带回母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冒着严寒拜访母校师长、专题汇报、座谈会、政策宣讲等,以“过来人”身份讲好纺大故事。环境学院肖乐舟同学说,“这场特殊的‘劳动’,让我们带着重托回到母校,看到恩师平添的白发,感受时光的流逝,能为学弟学妹们出力,瞬间觉得自己长大了”。
实践磨炼了学生劳动的技能,使他们更加深刻领悟到“民族复兴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美好梦想”的道理,更自信、更自立、更自强,用行动诠释当代青年是堪当大任的。
三、这份答卷,重在培植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
奉献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无不饱含着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奉献精神。学校把劳动教育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结合起来,注重培育学生公共服务意识和重大危机前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
“青春护农”实践队连续10年聚焦“三农”问题,深入全国15省、32市县开展实践调研、爱心助农活动,实践队员围绕山区农产品特色与内容,策划提出“电商扶贫内容化营销模式”,开设抖音号进行农产品推介,拍摄视频20余个,浏览量达18589人次。绿色环保协会走遍10省、26市、65条江河,守江河湖泊、护蓝天白云,开设的“环保公益行走课堂”,受益30余所中小学、15个社区和近万人,获第七届阿克苏诺贝尔中国大学生社会公益奖。
湖北省本禹志愿服务队“蓝灯志愿团队”,长期关注自闭症儿童群体,9年来点亮3000多个家庭的希望之灯;“寻找中国的绣娘”通过开发绣、染、编、织等课程,帮助残障儿童家人再就业,并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汉绣传承人。
越是艰险越向前。在疫情面前,环境学子胡琬钰一天跑遍全乡29个村庄冒雨为上网课的中学生送书;环境学子贾炎璋与同为乡村医生的父母一起奋战在抗疫一线;考上同济大学研究生的经济学子金典在上海滞留期间主动参与封控小区住户生活物资订购与分发,被称呼为“团长”“蛋长”;材料学子刘昊冉累计防疫志愿时长达300余小时,会计学子董霄捐赠退役复员费5000元支持家乡疫情防控工作……他们用奉献书写着大爱!劳动不只是洗衣做饭、打扫卫生,更要自觉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去,在劳动创造中实现自我价值和远大理想。
学校是劳动教育的操练场,社会是劳动教育的主战场。武汉纺织大学将创新劳动教育载体,统筹“课堂内外、校园内外、行业内外”三个平台,扎实推动劳动教育进课堂、进家庭、进社区、进企业,在劳动中增长学生才干、升华人生境界、实现人生价值,书写更加绚丽多彩的劳动教育“纺大答卷”。
学习强国: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5500499318524740221&item_id=5500499318524740221&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