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间,“科技副总”深入厂房,将论文写在荆楚大地产业一线:人均解决2项技术难题、达成1项成果转化。
科研成果如何从“象牙塔”走到车间,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让我们一起近观“科技副总”们的“兼职生涯”。
“瞌睡遇到枕头”
2020年7月,武汉纺织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陈军被选派至湖北名仁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名仁纺织”)任“科技副总”,服务企业助力地方经济的发展。
名仁纺织是我省规模首屈一指的缝纫线生产企业,陈军主要研究的正是纺纱工艺与技术、纺纱设备、纺织产品开发等。
到岗第一天,一道棘手的质量难题就摆在陈军面前。原来,公司有一半的自动络筒机所生产出的棉结数超出正常水平三四倍。“棉结就是俗称的‘起坨坨’,通常是因为生产中纱线内部纤维受到过度的摩擦引起”,陈军根据纺纱原理分析出了棉结超标可能的原因。根据他的要求,设备工人对自动络筒机的气圈环进行了维护保养,对设备关键部位的零部件进行打磨、修整,棉结的质量问题迎刃而解。
陈军“一战成名”,双方的信任和默契就此建立。此时,名仁纺织正在规划十万锭智能缝纫线生产线项目,董事长吴建安请陈军负责智能缝纫线生产线设备选型、配备及车间排列方案的制定。2年来,陈军每周都要去一次孝感汉川,目前十万锭智能缝纫线生产线已经完工进入了正常生产阶段,产品质量达到了优级水平。
朱正军,湖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与食品学院硕士生导师,正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品酒师,国家一级酿酒师。2021年,他又多了一个身份:湖北米婆婆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米婆婆”)的“科技副总”。
米婆婆是享誉全国的米酒品牌。企业提出希望开发新产品、研发新技术。朱正军主要研究发酵酒(黄酒、果酒)和液态蒸馏酒中功能微生物的筛选及应用,酿造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究及应用。双方可谓“瞌睡遇到枕头”。
2021年7月,朱正军走马上任。针对企业需求,结合市场上低度酒销量增长迅速现状,朱正军提议米婆婆在传统酒酿基础上深度发酵,开发清米酒系列产品,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朱正军说,他深入米婆婆生产一线,直接参与研发和生产,有时候一周就要去孝感两三次。针对企业生物发酵的特性,他带领研发人员多次试验,实现了纯种制曲,多菌种混合协同发酵,使米酒的口感更加丰富,让饮用者体验感更好,减少了过量饮酒产生的副作用。目前,朱正军正与米婆婆共同规划新酒种,目标是打造“中国米酒第一品牌”。
实现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
“双重角色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我将走出象牙塔,走下讲台,走入企业生产一线,验证我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我的科研成果也将有用武之地,从理论走向产业化。”7月8日,第三批“科技副总”、中南民族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陈连清在获颁聘书后如是说。
当天,陈连清就任湖北葛化华祥化学有限公司“科技副总”,接下来2年,他将帮助企业了解氯碱工业技术及耗氯精细化工产品的发展趋势及方向,指导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不定期培训技术研发人员,助力公司提高研发水平。
湖北祥源新材副总经理王诗明对“科技副总”渴望已久,得知今年启动申报后,第一时间就进行了申报。经各级经信部门撮合,湖北大学郝同辉教授被选派到企业。他表示,公司为郝教授营造优越的工作条件,争取在高性能发泡材料新产品研发领域实现更大突破。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罗俊章受邀出席本次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罗俊章表示,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科技副总”是一剂良方,既为企业突破瓶颈“精准把脉”,也使高校科研更“有的放矢”。
“要加强技术研发攻关,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断延伸创新链、完善产业链。”湖北省知识产权局原局长彭泉认为,推动企业科技创新首要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科技副总”作为湖北鼓励高校院所科研人员服务企业技术需求一线的创新举措,是实现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湖北日报:http://news.hubeidaily.net/hubeidailyshare/#/index_share?contentType=5&contentId=1001244&cId=0&tencentShar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