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朱老师的课堂,她像磁铁般吸引着我;我喜欢向朱老师倾诉,她会尽力帮我,像妈妈一样让我安心!”在学生眼中,朱老师风趣幽默、和蔼可亲。
“朱老师不仅在工作上热心地帮助我们,在生活上也尽她最大的努力帮我们,是我们的好领导!”在同事眼中,朱老师热心助人、学识渊博。
朱丽霞教授是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兼任湖北省美学学会副秘书长、湖北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理事。自1987年进入武汉纺织大学(当时为武汉纺织工学院)以来,她已经在思政课教学第一线工作了整整29年。她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工作使命感和职业荣誉感,把教育事业当作毕生的追求,努力提升教学质量,全力开展科学研究。
关怀学生健康成长,成学生心中的知心妈妈
朱老师常说:“老师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为了给学生“一碗水”,她坚持思想政治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养、理论修养和教学水平。每天,朱老师都要通过报刊网络了解党和国家的重要新闻信息,掌握理论热点问题。
“同学们,最近大家都在说中国梦,那你们的梦想是什么呢?”朱老师把“中国梦”的话题引入课堂,调动学生的气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课堂上,朱老师为了避免课堂书本知识的枯燥无味,把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巧妙地有机结合起来,谈爱情,聊生活,说故事。在朱老师的引导下,她的课堂总能深深地吸引着台下的学生们,朱老师成了课堂上的聚焦灯。课堂上,朱老师还注意引导学生将唯物辩证法运用到自己的专业学习当中,激励学生反思自身的专业与生活,激发了学生的普遍兴趣,学生感受在专业中发现唯物辩证法,在生活中发现唯物辩证法,产生了许多有趣的思考,很多学生明显意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应用价值。
为了给学生上好课,朱老师精心准备教案,从不打无准备之仗。每年寒暑假,朱老师都会根据当年的政治主题、经济社会发展主题对课件进行全面修订,使课件吸收最新的时代元素,贯彻最新的政策要求,体现最新的发展动态。为了上好思政课,朱老师有时还去武大、华科大、华师等学校的名师课堂上当起了学生,向这些名师学习教学方法。
课堂上用知识教书育人,课堂外用爱心呵护成长。朱老师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与学生课外交流,关怀学生健康成长,最后成了学生心中的知心“朱妈妈”。每学期第一节课,她都会主动把自己的手机号码、QQ号码、邮箱等联系方式告诉学生。学生在学习遇到困难挫折时,会向“朱妈妈”请教,她耐心地劝导,鼓励他们找出不足,重拾信心;学生在生活上遇到困难时,会向“朱妈妈”请教,她耐心地劝导,鼓励他们找出不足,重拾信心;学生在生活上遇到困难时,会向“朱妈妈”求助,她尽力帮助他们,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全力做好各项支持工作,帮助学生渡过难关;学生在感情上遇到困难时,更是向“朱妈妈”倾诉,朱老师会耐心倾听,帮助他们分析情况,鼓励学生要放开心态,积极面对问题。曾有一个工科男生,因为自己家中事情造成的困惑在朱老师面前痛哭,寻求安慰,多年后已经事业小成的他每每提及都会不好意思。至今,很多毕业多年的学生都还一直与“朱妈妈”保持联系,每逢节日都会给“朱妈妈”问好,及时分享他们的各种成功;当然,遇到事业、生活、心理上的困惑时,仍然会向“朱妈妈”倾诉,她始终做到有问必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学生们。
朱老师始终把教学放在第一位,长期坚持在思政课第一线给本科生上课。近5年来,她每年坚持主讲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和本科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教学效果得到学生和同行的充分认可,2012年、2014年两次获评武汉纺织大学“教育创新工程”标兵称号,2015年参评“湖北省高校十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关注大学生理想教育,做教学改革的探索者
朱老师长期致力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研究。在教学实践中,朱老师处处做有心人,以敏锐的眼光察觉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育模式等存在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她查阅资料、调查分析、深入研究,积极申报并认真完成教研项目的研究。
近年来,朱老师主持了包括湖北省教育厅委托项目在内的多项教研项目,并主持编写教研专著、教材、论文集等,其中《教学研究新论》于2008年6月荣获湖北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会第九届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针对性问题”是朱老师很早就关注并一直致力于研究的教学问题之一。2005年11月,朱老师申报的教学研究项目《关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针对性的研究》成功获批“武汉科技学院教研课题”。在朱老师坚持不懈地探索下,这项教研项目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为学校贯彻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推进教学质量建设发挥了重要助推作用。“创新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思政课改革面临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朱老师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得到了省教育厅的认可,该项目成功获批2012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委托项目。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改革”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程改革的一大难题。2010年以来,她抓住学校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机遇,带领研究团队进行理论攻关与实践探索,立足于思政课教学主阵地,把课题的研究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实践结合起来,使这一课题在理论与实践上取得了新突破、新业绩,在教学改革中发挥着新作用、新影响。
朱老师主持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的模式探讨》教研项目,应用效果明显,社会影响广泛,2012年获得了武汉纺织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13年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关注理论热点前沿,当科研路上的领路人
“我们要科学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在学院的会议上,朱老师多次强调。作为大学老师,教学和科研应该是双轮驱动,不可偏废。
朱老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党建理论,她围绕党的反腐倡廉制度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我国反腐倡廉制度文化的基本理论,反腐倡廉工作的历程和基本经验,反腐倡廉制度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新时期反腐倡廉制度文化建设的路径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功获得湖北省社科基金、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湖北省纪委专项、湖北省科技厅重大专项等多项项目立项,并于2015年入选湖北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第二批)立项支助。先后在《东南学术》《福建论坛》《江汉论坛》《湖北社会科学》等期刊发表了一批高水平论文,其中被人大复印资料检索或转载3篇,CSSCI论文9篇,2015年获得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15年获武汉市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13年6期《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全文转载“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除了自己的科研外,朱老师还积极帮助学院其他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朱老师非常关注理论热点前沿问题,寻找各种机会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座,介绍当前理论热点问题的前沿研究状况,开拓了全院教师的研究视野。在学院每年申报国家社科基金时,她都会提前召开动员大会,鼓励老师积极申报,倡导院里专业相近的教师组团研讨申报事宜,2013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成功获批4项国家社科基金、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的骄人成绩;至此,马克思主义学院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9项。
在朱老师积极和全面推动之下,马克思主义学院形成了良好的科研风气,先后涌现出一批批科研骨干,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无论是国家级项目还是CSSCI优质论文,成绩十分喜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得到充分肯定,有力地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