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徐卫林,1969年4月生,湖北黄冈人。_特聘教授,武汉纺织大学材料与纺织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省五四青年奖章”“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这是对传统纺织技术的一次革命性的突破,必将对我国纺织行业的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产品创新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2009年2月18日,在山东省济宁市举行的“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推广会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激动不已。而令杜会长激动不已的这项成果,就是由徐卫林教授带领团队历时三年完成的,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此前,徐教授主持的“优质天然高分子材料的超细粉体化及其再利用”项目刚刚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在从事纺织材料基础与应用研究的16年时间里,他做到了多个国际领先、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一直走在纺织科学研究的前沿,并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国家级人选。
出身平凡 师从大师
1988年,还是一位青涩少年的徐卫林从家乡湖北罗田县来到武汉纺织大学(原武汉纺织工学院)求学,在那里他学习了4年的针织工程。
“当时他在我们年级很不起眼,课外活动时也不怎么活跃。我们也只是知道有一个叫徐卫林的人,而且成绩还不错。”昔日的大学同学,武汉科技学院纺织新材料绿色加工及其功能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崔卫刚笑着说道。
虽然不怎么爱参加活动,但从那时起,徐卫林便对纺织这一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沉浸于针线世界的快乐,也逐渐促使内敛细心的他走上了纺织科研的道路。
大学毕业后,徐卫林又分别在西安工程大学和东华大学取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导师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大师的言传身教培养了他对知识融会贯通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他具备了扎实的科研功底。如今,每当回忆起跟随姚穆院士求学时的情景,徐卫林教授总会津津乐道于大师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
博士毕业后,徐卫林先后做过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和香港理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的研究工作。2000年3月,他回到母校武汉科技学院工作,由于此前积累的研究成果,他很快被任命为学校的副校长,并先后分管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以严育人 以和待人
在学校,徐卫林教授一方面承担着繁重的科研和管理任务,同时还承担着“纺织实验仪器学”、“纺织专业外语”、“高分子材料科学导论”等课程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他注重结合自己的科研实践,集中讲解某一知识点,使得枯燥无味的专业课变得生动活泼;他会教学生自我研究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们先研究、后课堂讨论,最后他再进行点评,而不会照着书本给学生们念读。
“徐老师从不要求我们弄懂全部的知识,只要求我们对某一方面进行仔细研究。”纺织材料专业研究生杨云说,“大家都很喜欢上徐老师的课,因为他的教学方法很能激发我们的思维。”
但大家又都是“害怕”上徐教授的课程的,“因为他对我们的要求很严格,有好几次我的作业都被他所否定。但是没办法,每一个人都得参加课堂讨论。”研究生曹孟杰接过话题说道。
在同事们的眼中,徐教授依然是一个很严格的人。“说起来,他不是一个很严厉的上级,但却是一个很严格的教授。就连我们送上去的报告里面的错误标点符号,他都不会放过。”崔卫刚感叹道,“可是下了班,同事们又从不吝啬于喊他一起去打球。”
生活中,徐卫林教授又有着亲和低调的一面。对待同事和下属,徐教授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下班后只要一有时间,他都会和同事们一起打上两个小时的乒乓球;有的同事家住在校外,考虑到交通的不便,他一般不会在双休日里叫他们来加班。而同事们也都没把他当作校长看待,和他谈话总是轻松而愉快。
在学校,徐教授还是一个出了名的低调的人。“我跟徐校长提到过多次媒体采访的事,他总是婉言拒绝,搞得我都没有信心再向他提采访了。”武汉科技学院党委宣传部的周闰禄老师笑着说。
“我是一个很平凡的科研人员,做了一些应该做的份内事。”面对推脱不掉的媒体采访,徐教授总是这样评价自己。
高瞻远瞩 勇攀前沿
在多年的科研实践中,徐卫林教授深知要想将原创性的技术做大做强和达到快速应用,一个人的力量永远是不够的,必须得培养和引进学科交叉型人才。
徐教授还注重对本校人才的培养,他积极吸纳青年教师参与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来,并从自己的科研经费拿出资金来帮助他们开展研究、提升水平。
由于研究领域的水平和特色,我校的“湖北省纺织新材料及其加工重点实验室”升格为“纺织新材料绿色加工及其功能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了稳定人才,徐卫林教授还主动将该重点实验室主任的位置让给了一位引进人才来担任。
对于人才的重要性和自身所从事研究领域的清醒认识,徐卫林教授大胆地选择了走前沿与学科交叉的发展道路。目前,他已在小口径人造血管和太阳能电池的柔性化等国际前沿和热点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突破。
徐卫林教授自主研究出“高分子材料超细粉体加工设备及技术”。该技术为国际首创,能显著改善产品的手感和透湿、透气等性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以该技术为依托,徐卫林教授申报的“天然优质材料超细粉体的研究及其综合应用研究”项目获得了国家纺织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优质天然高分子材料的超细粉体化及其再利用”项目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徐卫林教授的另一个学科交叉性质的研究课题是柔性太阳能电池的研究,主要目的是想实现太阳能电池的纤维形态制作,然后将柔性纤维形态的电池采用编织的方法进行电流的收集。该研究开辟了柔性太阳能电池的前沿研究方向,目前已取得较大的进展。
始于勤奋 成于严谨
“纺织是一个不错的研究领域,这里面有很多事情值得我去做,而且可以做。”在和以前的大学同学们一起交谈时,徐卫林曾这样简单地总结自己成绩背后的原因。
对于一个科研工作者来说,勤奋与严谨是必须得具备的两个基本素质,而对于真理的获得,严谨又似乎比勤奋更为重要。在徐卫林教授身上,不仅有着这两种素质的强烈叠加,还有着对所研究领域的一种热爱和坚持。
近年来,由于学校与企业的联合研发力度加大,徐卫林教授留给家人的时间明显减少了。他总是在每周五的下午就匆匆离开学校,前往外地的企业指导生产,同时进行自己的项目实验。做完两天的实验,然后又从外地急忙地赶回学校上班,有时,为了不担误正常的工作和教学,他一下飞机便往教室或者会场赶,根本没有时间休息。
不仅双休日,徐教授的节假日和寒暑假也都大部分交给了企业的实验室,而家里的事几乎全都丢给了自己的爱人。在研发《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的三年时间里,他带领科研人员进行了不下千次的实验,对实验数据做了一遍又一遍的检验,而在家里睡觉的日子却少得可怜。
“实验室、工厂几乎成了他全部的生活。原因也许是他的一种对自己事业的执着吧。”崔主任平静地说道。
徐卫林教授在理论和技术研究上均有着相当的造诣。目前,他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40余篇,已申请美国发明专利5项(其中已经授权4项)及中国发明专利20项(其中已经授权8项)。他的名字早已成为武汉纺织大学在纺织材料领域内的一张亮丽名片。